序号  |  
   成果名称  |  
   成果形式  |  
   牵头完成人  |  
  
1  |  
   多模态智能机器人  |  
   获批JW科技委4.2亿重点项目支持,探索面向城市作Z场景的J用仿生机器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黄强  |  
  
2  |  
   机器人高爆发驱动  |  
   突破核心驱动部件卡脖子难题,峰值转矩密度超过国际最先进德国TQ电机的30%,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73重点基金项目等支持,获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  |  
   余张国  |  
  
3  |  
   机器人化细胞三维微结构组装  |  
   带领团队开展机器人化的细胞三维微结构组装研究,开创性地将机器人高精密与人体组织再生相结合,当选IEEE全球总主席,获2022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国际合作中关村奖。  |  
   福田敏男  |  
  
4  |  
   虚-实融合瞬态干涉复杂表面精密测量技术及应用  |  
   创新提出异构变分辨成像体制,突破了高性能成像器件卡脖子难题,获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  |  
   郝群  |  
  
5  |  
   多无人系统智能协同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  |  
   形成了体系化的多无人系统智能协同理论与方法,成功研制出面向陆用多运动平台协同指挥决策与有效协同控制的装备并列装,获国防技术发明一等奖。  |  
   辛斌  |  
  
6  |  
   某时空散布参数测试系统  |  
   突破了弱小集群目标的时空散布参数测试技术,填补了国内某装备超高速大密度等的时空散布参数测试的空白,获得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宋萍  |  
  
7  |  
   智能微小型仿生机器鼠  |  
   研制的仿生机器鼠与国际同类最先进机器鼠相比,仿生相似度提高10%,运动模式数增加1倍,综合运动能力国际领先,在机器人顶级期刊IEEE TRO上发表论文2篇,获熊有伦智湖优秀青年学者奖。  |  
   石青 (40岁以下)  |  
  
8  |  
   仿人机器人高动态运动理论与技术  |  
   整机跳跃高度0.52m,距离1.08m,处于电机驱动仿人机器人领域国际领先水平,获批重点研发计划国际合作项目支持,获授权美国、PCT、国家发明专利等20余项。  |  
   陈学超 (40岁以下)  |  
  
9  |  
   事件触发采样系统估计与控制  |  
   提出了利用主动采样机制增强测量信息的事件触发状态估计方法和事件触发扩张状态观测与性能保持的间歇采样控制方法,成果发表IEEE和IFAC汇刊论文30余篇,获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青年科学家奖  |  
   史大威 (40岁以下)  |  
  
10  |  
   环境感知复合仿生微机器人系统  |  
   研制出具有人体生理环境感知自主形变能力的软微机器人,形变收缩率达75%,可实现1:10大负载靶向作业,发表Nature/Science子刊论文,获机器人领域顶级学术会议IEEE ICRA最佳自动化论文奖。  |  
   王化平 (40岁以下)  |